这一讲,我要讲英国崛起之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宗教改革。
为什么要从宗教改革谈起?因为它太重要了。
我们中国文化和西方的差别很大,所以我们虽然都知道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改革,但往往很难理解它的重要性。我先简短解释一下为什么宗教改革那么重要,那是因为在当时,宗教它不光是千千万万人的信仰,而且当时欧洲社会的运行、财产的分配,都和宗教密切相关。
你可能会问,怎么财产分配也和宗教有关?当然有关。当时欧洲最有钱的就是教会,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国王、贵族这些人和教会比起来都属于穷人。
所以,在当时的欧洲,宗教是中枢。这个中枢发生改革,你想想,得有多大影响啊。
讨论区
王黎璐 留言:
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确立英国国王对于英格兰教会的至尊地位,二是剥夺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前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至尊法案”、“反对教皇权力法案”等一系列国会法规中,这些法案一劳永逸地使英国国王取代了教皇的权力,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
土地所有权的转换使英国一批乡绅在经济和政治舞台迅速崛起,成为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中坚力量和新兴的土地资产者。修道院土地产权的变动随后又引起了对公用土地的圈占,导致了土地问题上的骚乱,最终酿成了一场经济与社会的革命,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开端,并且为伊丽莎白时代的经济繁荣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混乱创造了条件。
从心所欲不逾矩 留言:
可以说,欧洲大陆的宗教改革是内部宗教改革,是自己改自己,是单纯宗教领域内的改革,没有牵涉到宗教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宗教与外部的冲突照样存在,照样激烈。
而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外部宗教改革,是宗教与国家的同步改革,宗教回应了国家,国家容纳了宗教,彼此契合,保障了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山峰 留言:
刘涛 留言:
1、英国国王的力量是非常弱的,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贵族以及市民胁迫签下了城下之盟,甚至连离个婚都不得自由,中国古代皇帝一呼百应的生活他们是求也求不来的。约翰王签下这耻辱的大宪章之后,几百年来,他的继承者竟然没有一个有办法、有力量去推翻这个大宪章,甚至为了自身皇位的稳固,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违心的拥护它。
2、英国的宗教,同样是君权神授,英国的国王受到的来自宗教方面的制约那可比中国的皇帝要打大的多了,英文基督教有上帝的地上代言人教皇在世。又由于英国孤悬海外,在天主教教廷中一直不是很受待见。中国的皇帝那是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而英国的一代雄主亨利八世,确只能奉行一夫一妻制,他的妻子没有办法生育,马上就要绝嗣了,想要离婚,教皇都不批准。这才逼着他施行了宗教改革。
但是,这两手烂牌,却被“规则意识”这一妙手一下子就变废为了宝,反而成为了奠定英国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期待徐老师明天对英国革命的解读。
zero 留言:
基于《大宪章》的契约精神,英国在宗教改革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人”这个财富,还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才为我所用。同时,将教会的财产流动起来,在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人与财,在制度的保护下,怎么可能不会释放出巨大的活力?
李盈 留言:
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当一个国家能在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更多的选择文明,而不是野蛮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文明才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说,英国可能是近现代第一个文明国家。对比同时期的清帝国,为统一思想发动文字狱,大肆杀戮,纵然GDP占世界的1/3,也洗脱不了野蛮的底色。
密涅瓦之鹰 留言:
Distance、 留言:
佛祖门徒 留言:
天天人和 留言:
保守主义有其自身价值.
炭笔 留言:
英国的宗教改革能较为和平地进行,似乎也和它的地理条件有关。
英国是个岛国,和欧陆有天堑相隔,让它能避开凶险的宗教战争。而对面气势汹汹的天主教大国法国,盛极一时的西班牙都难以对英国造成致命威胁。无敌舰队覆灭后,英国的宗教改革没了外患之忧,得以在较为安全的国内环境里继续扎根。
可以说,英国偏远的岛国位置,在这时是一个利好因素。
苏敏 留言:
1.不在听从天主教会,而是英国国教教会,听命于英国国王。
2.剥夺教会土地,归英国国王所有,后分给贵族。区别于欧洲大陆是权利解决,英国采用制度解决。
这个部分和前两天听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英国实施宗教改革的目的,不谋而合,也是两方面原因:
1.亨利八世想要与绝嗣的凯瑟琳王后离婚,就得和罗马教廷翻脸(控制罗马教皇的是凯瑟琳王后的侄子,西班牙国王)。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
2.好大喜功的亨利八世,打仗也缺钱啊。
所以,可以理解为英王为了政教合一,让信仰为权利服务,才不惜推行宗教改革。其次,钱是巩固政权和发展的刚需,为了巩固王权吗?
其实,让我矛盾和困惑的不仅如此,还有到底是宗教改革成就了英国,还是像老师说的那样根植在英国骨髓里面的制度精神成就了宗教改革。
余端虎 留言:
第一,英国的教会不再听从罗马的教皇,而要听英国国王的。这样英国教会就从天主教会变成了国教教会 。
第二,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归国王所有。这两条改革的力度相当大,但方式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亨利八世不像欧洲大陆上的国王和诸侯那样,发布一条行政命令,规定我这块土地上的臣民不信天主教了,改信新教。而是和议会一起合作,通过法律来实施改革。这就是区别:欧洲大陆是权力解决,英国是制度程序解决。所以,宗教改革所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实际上大部分被制度,被程序吸收了。
在宗教改革问题上实现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妥协。
制度精神不光是尊重制度,尊重程序;它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制度是一种各方的契约,要求得最大公约数。
当制度精神作用于信仰层面的时候,实际上就为整个国家提供了一种折衷选项,可以远离动荡和极端。
毛凯 留言:
当然,宽容的社会就必然会出现多个声音。例如后来前往美国的清教徒们,就是嫌英国的国教不够纯粹,想要“净化”教派失败而出走……
萧湘创业人 留言:
这讲的课程给我带来的启发:
宗教改革是触动英国社会根本结构和利益调整的变动,而英国《大宪章》以来形成的优良制度成果和传统,为英国的宗教改革能用各方妥协的方式、去调整英国社会的根本结构和利益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由此,可以认为,好制度环境的生成,在制度刚刚生成时必然会遭到传统习俗和利益阻挠。而通过各方妥协、符合社会最大利益公约数的制度一旦生成,该制度自身,也会在各方的妥协中朝符合大多数利益诉求的方向不断完善,从而在社会形成一股维护优良制度成果的、不可撼动的共识。
以法治为例,一旦信仰法治的精神在人们心中产生,当人们相信,可以通过法治的程序得以维护自身和社会的公平正义,那么,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秩序都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而整个社会也会形成一股维护法治的不可撼动的共识。
小樣樓 留言:
陈C 留言:
我认为英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进而避免了宗教战争、摆脱了教会约束、增大了社会宽容度,有两个十分重要的条件。第一是由于隔着英吉利海峡,欧洲大陆教会的影响力,始终难以在不列颠岛上达到与大陆相同的效果。第二则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之时,英国《大宪章》已经签订了几百年,用“制度”也就是“成体系的社会契约”来解决问题,虽然远没有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却也早已成为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共识。在这种主流阶层普遍认可而非少数人决定话语权的政治体系下,宗教之争以兼顾各方利益的形式得到了化解,英国便呈现出了天主教的仪式感与信教的信仰内核共存的“混搭”状态。
拜鲁 留言:
为什么对制度的敬畏和对异己的宽容会成为英国的传统呢?推测一下:可能这两样都源自于传统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以及对人的理性抱持的一定程度保留的态度,无论政治上还是哲学上,怀疑主义,经验主义都与此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对包括自身在内的观念、判断的正确性不是那么绝对的肯定,这样一来,就更依赖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同时,既然对自身的正确不那么确定,自然对异己更容易宽容。而宽容与繁荣总是紧密相连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西方的历史,似乎都足以证明。
Mr Gong 留言:
选择&坚持 留言:
当把目光投向结果时,人们往往会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事物,会如一个旁观者一样,由一个结果来寻找原因,此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最直接的原因,从而回避社会潜意识中的痛苦。
当把目光投向过程时,人们会将眼睛投向事物本身,会进入到社会问题本身进行反思,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个心理分析,从而找到社会潜意识中最需要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权力意识就是归功与归责,它不进入到社会问题本身,前提是一方力量绝对值压制另一方,所以可以对自己进行归功与对另一方进行归责,它会在表面上很快解决问题,但问题永远在循环。
制度意识需要进入社会问题本身,所谓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一件件需要解决的事情,前提是两方力量不过于悬殊,无法以力量进行压制,所以只能追求平衡,这在表面上看会是目光短浅,因为这种目光不会追求结果的丰功伟绩,而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可是在每一次小小的前进中逐渐找到修正社会的方法,从而实现更远的目标,虽然一开始它不知道自己要实现什么,而只是一步一步走而已。
双平—Ruby 留言:
我的理解是英国的新教改革是王权、新贵族与新教的合谋,新教利用王权打击天主教,王权、新贵族利用新教脱离罗马教廷,实现独立自主和财富截流,新教借助王权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那些天主教徒无力反抗,只能逃到欧洲大陆,而且王权、新贵族本身并不是纯粹的某一方的信徒,所以只要天主教徒自己不作,就避免了大的动乱,结果呈现的比较温和。
地缘因素在英国宗教改革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毕竟有英吉利海峡在,大陆的宗教势力在自己还打得一团糟的情况下,无暇跨海搞宗教复辟。
望老师指教。